文丨高伯樵
某种意义上,「灌篮高手」已经与我们融为了一体。
(资料图)
它和CD随身听里周杰伦的歌、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卡、二十年前还叫OICQ的那个古早的聊天软件里传来的敲门声和尖促的消息声一道,已然成了我们味觉、听觉、知觉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灌篮高手TV版》(1993)
它是你学会的第一首日文歌,是你第一次受到异性关注的契机,是你下课铃响起的瞬间就抱起球跑向操场的冲动,它也让你第一次被哥们儿从球场架到医务室。甚至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仍会成为你人到中年走在路上还会偶尔莫名其妙突然做出帅气的后仰空气投篮姿势的肌肉记忆,并且在1.5秒后的耳边幻听出「咻」的一声:空心入篮。
《灌篮高手》的剧场版,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从2021年1月7日,井上雄彦发推预告剧场版制作,无数抱着遗憾、焦虑、期待心情的人们,等待了两年,或是等待了二十多年,来与那些似乎跟我们一起打球的湘北队友久别重逢。
重逢就在此日。
《灌篮高手》(2022)
《灌篮高手》无疑将唤起无数爷青回的「回忆杀」,但如果仅仅沉溺于「回忆杀」中,沉溺于一个个过往的名场面、一个个百看不厌的老梗、一个个早已知晓结局但却要故作惊心动魄的过程,《灌篮高手》将会是一部感情宣泄几近泛滥、BGM堆满、完全服务于核心铁粉高喊「爷青回」的只有糖衣、没有炮弹的糖浆;是一次充斥着高潮、名场面,但却忽略了铺垫、烘托和渐入佳境的PPT。
这是一个悖论。《灌篮高手》想要成功,必须要启用万众期待的「回忆杀」,但如果仅有「回忆杀」的话,又会使得影片坠入醉心于情绪堆砌、场景重制、点名点将的漫改陷阱之中。而如果放弃「回忆杀」的话,影片完全被编剧成一个独立自洽的个体,又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空中楼阁。
同样的问题还有视觉风格。TV版的视觉受制于时代因素,和稍早的《足球小将》一样,不乏球员从地平线跑出来的夸张空间感。此外很多动作场景的调度,都无法做到「像一场篮球比赛」,而画风也是典型的90年代画风。但如果剧场版复刻90年代的画风,那无疑像是一件被故意做旧的青花瓷,显得不伦不类,并还会被比电视屏幕大千倍的银幕所放大。
3D转2D实现了对动作细节较好的还原,毕竟,只要看过一些NBA比赛的人,就能很清楚地意识到,手绘对运球和投篮的动画呈现,会有其天花板和力有不逮之处。三转二的画风虽然乍看离「回忆杀」的90年代画风有较大距离,但稍加适应,动作场面反而更好看了。
同时,三转二还实现了对于球场空间调度的还原,那种毫无空间感、临场感的二维画面,被在球场上异常精彩的穿插跑位所取代,「地平线视角」被「队友视角」所取代,仿佛置身场上。
漫画、电视的维度可以在一话一话、一集一集中,以或切割、或调剂的方式,展现湘北问题五人组某些方面的幼齿、卡通的搞笑场景。但在这场全程几乎都要保持一气呵成、屏息凝神的紧张比赛氛围的电影中,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会变得与主场景格格不入。而这些格格不入,同样会被银幕无限放大。
井上雄彦几乎以一种豪赌的姿态,重新「结构」了《灌篮高手》:球员还是那些熟悉的球员,比赛还是脑中已然幻想了无数次的湘北vs.山王之战,但整体的视点却转移到了湘北队中可能着墨最少的控球后卫宫城良田身上。
将宫城设定为主角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却极具挑战性的做法。毕竟在TV版中,樱木、三井、赤木都有各自完整圆融的人物线索;连第六人木暮公延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颗滞空了将近一刻钟的三分球;流川枫过于反社会人格的独来独往,又使得他很难作为线索人物去抖开剧情。
当然,从逻辑上说用安西教练串起整个剧情也并非不可能,但似乎影片会少了些青春热血运动漫的荷尔蒙,而更像是肯德基的品牌植入……
这样看来,可怜的宫城良田似乎是一个不得已的解决方案。仔细想想,他也是最合适「结构」剧场版的人物:漫画和TV版中没有前史,使得改编变得更有余裕;而身为控卫的他,从竞技功能上也是要负责串联起整支队伍;而篮球层面串联全队的宫城,他需要了解每个队友的特点、洞悉团队的状态、在关键节点上送出致命的一传,而他也在电影叙事的意义上,成为了架接、勾连所有人物的汇合点。
《灌》的体量确实无法在保证宫城主线的前提下,还能确保将原本漫画中的各条线索一一收束,也无法兼及场外的樱木军团四人组、在场边削萝卜的鱼柱、海南群英,乃至赤木晴子这样重要的角色。但为了保证那些或许没看过漫画、动画的新观众能融入剧情,为了保证山王战主线的顺利推进,这些都被舍弃掉了,就算偶有提及,也都是一带而过。
这就是《灌》所面对的最大困局:124分钟的时长、电影结构的限制、对路人观众的友好度——决定了那些让每一帧画面都铭记心中的铁粉们的「前史」都只能成为「潜文本」,成为核心粉丝们看到会心一笑、触动心弦、思绪完全,但并不影响一般观众享受本片的「文本之外的文本」。然而,核心粉丝们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希望井上雄彦能将那些他们魂牵梦绕、脑映千回的情节,一五一十、一分一秒、一颦一笑地完整表达出来。
但无疑,井上雄彦并不想这样「讨好」观众。哪怕只是加入几首耳熟能详的BGM,哪怕只是在片尾放一首《直到世界尽头》——这样简单、直接、但却有效的举动——也能迅速调动起《灌篮高手》所有尘封已久的潜文本,轻轻松松催下泪水。但讨厌东映TV版的井上,还是选择了最不讨巧的方式来重制了这个故事:新画风、新音乐、新视角。
坦白说,如果想要在电影中觅得回忆与感动,想要在电影中将酝酿已久、蓄势待发的激动泪水尽情洒下,想要求得一个完美的漫画版复刻的话,多半确实要依靠年近中年的衮衮诸公们彻底自行调动起深潜心中的那份潜文本,来呼应每一个场景和细节。但如果更希望有更多的新朋友加入进来,尤其是或许只是听过、并未看过这部作品的95后、路人观众也能够欣赏这部电影的话,现在《灌》所呈现出的画面质感和故事讲法,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可能这就是成长吧。《灌篮高手》对80年代到95前的这一代的电视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广义上的这群人而言,乔丹、姚明和樱木花道可能是篮球这项运动排名前三的代名词;那些BGM、名场面和对山王战动画阙失的耿耿于怀,是属于一代人的遗憾。
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成长为了公司企业的中坚骨干,成长为了上有老、下有小都要操心的家庭支柱,成长为了「只看利弊」的成年人,但确实在面对这部充满了童年滤镜的作品时,无法释怀、无法「成长」,无法接受一个画面锐度更高、叙事主线更新、音乐更为当下的作品。哪怕湘北队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这场山王战中
但井上雄彦就这么做了。
在井上自己的叙述中,随着年齿渐增,他看待这部热血运动番的视角,也从血气方刚的年少轻狂,变成了现在开雾睹天的老成持重。其实与木暮一样,宫城良田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有一点天赋灵光,但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总在想要证明自己的漩涡中挣扎;或许无法成为决定比赛结果的那个人,但是却想成为团体里可靠、称职的那一个。
同样身材不高但酷爱篮球的井上,在过去二十多年后,选择了最像他自己的那个人,也选择了最像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个人,来支撑起这部燃情之作。
感谢《灌篮高手》,它让我们成为了我们因为沉重的课业而无法成为的那个在篮球场上风驰电掣的人。同样是那些沉重的课业,让我们无法安安心心打开电视,无需担心楼下的脚步声、钥匙孔转动的咔哒声和滚烫的电视机箱,等待着下一集的播出。
年过而立/不惑的我们,终于可以拒绝老板说,「今天晚上有场电影,我不加班」;终于可以「好想大声说我爱你」;终于可以傻乎乎地装着自己仍旧年少,说上一句「非常喜欢!这次,绝不说谎」。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非洲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